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千百年来,在荔湾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敢想敢干敢创新从未停歇,荔湾文商旅百业皆离不开“创新”的有趣灵魂。
进入新时代,荔湾接续传承创新之魂,在全力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现代化中心城区的伟大实践中,坚定自信、踔厉奋发,将敢闯敢试、焕彩焕新写就在行进之路上。
广州迎春花市是广府文化的典型代表,反映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荔湾是千年花乡,直到现在鲜花仍是羊城之最、岭南之最。据记载,广州最早花市就始于民国时期的荔湾岭南街,该街桨栏路是当时广州的商业中心,周边钱业、参茸药材、绸布批发行业十分兴旺,还有茶肆、酒楼鳞次栉比。
每年一到辞旧迎新之时,商户就要把门店重新装饰一番,桨栏路的花市也因商业繁荣而兴旺起来。1956年,除夕花市从桨栏路迁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并将分散于各街巷的卖花店铺集中到这里,从上九路口至晏公街口和大新西路一段马路,长约几百米,用竹竿搭成简易的彩门牌楼和露天花架,牌楼两旁伴之既吉祥美好又有革命意义的春联,并装上漂亮的五彩电灯,点缀200多个档口的花市。这年花市,就是荔湾敢为天下先,率先打造的新型花市即延续至今的迎春花市的开端。
近70年来,荔湾坚持创新不止步,每年都对迎春花市来优化升级,花市也从单纯的花卉集市演变成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消遣,并巧妙地与中国传统佳节之首的春节融为一体。街坊们都讲,荔湾花市是广府文化最盛大、最生动、最丰富的载体,是“行”出来的激情、“挤”出来的狂欢、“涌”出来的聚会。
今年,荔湾区再次敢为人先,创新采用“双花篮”代替传统牌楼,凸显“花”的主体元素,打造最接地气、最具朝气、最具烟火气的迎春花市。整体造型以庆典花篮为原型,融合了蛇年、鲜花、喜庆等元素,打造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岭南特色花篮;寓意喜庆丰收的麦穗,与由年桔、牡丹、木棉和麦穗等元素组成的花瓣缠枝相依,不仅展现了荔湾区域的风土特色,也承载了新年的美好祈愿。
10年前的永庆坊少人问津,如今的永庆坊天下闻名,原因也无外乎敢于守正创新。
清代,广州是全国的对外贸易中心,荔湾区恩宁路一带成为许多商贾的聚居区,建起一幢幢极具特色的西关大屋。20世纪初,返乡华侨带来的骑楼建筑流行起来,恩宁路也建起连片的骑楼,楼下开铺、楼上生活,美观又实用。后来,广州城市重心逐渐东移,曾经商业密集的西关慢慢成了老城。
永庆坊藏身于老城之中,怎么样才可以重现当年风华?荔湾区从2016年开始,循古向新先后开展两期改造,力求还原本色、精益求精。
翻阅相关文档,我们才知道,在改造中荔湾区保留了永庆坊原有的“三横五纵”街区格局,对老建筑传统历史风貌实施立面修复,内部结构先鉴定再加固,保留骑楼街、麻石路、趟栊门、满洲窗等岭南特色建筑风貌。据统计,文物建筑、历史建筑、风貌建筑等83处建筑遗产、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得以保留,还完成侨房修缮11处,还原1.2公里骑楼街传统风貌。
随后,又在此打造非遗文化街区,发扬醒狮、广彩、广绣等具有南粤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和创新各种传统节庆活动。紧跟年轻人需要,引入网红书店、咖啡店、剧院等新业态,举办潮流文艺演出,激发经济活力。
如今,漫步永庆坊周边,在骑楼下听叮叮当当的打铜声,体验西关大屋的恢宏气派,泛舟古桥之下享受亲水之乐,一处处崭新又古老的建筑,默默记录着城市的变迁,给我们大家带来新的故事和感动。以永庆坊为代表,荔湾区以绣花功夫先后打造14个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它们各具特色、蝶变生辉,生动直观地向国内外友人讲述着老城市新活力的时代传奇。
非遗是城市的文化瑰宝,是文脉绵延的集大成者。荔湾区敢为人先、提前布局,将非遗保护、传承、焕新列为政府工程深耕细作,不断壮大非遗根脉,持续拓展非遗市场。
早在2020年,就正式成立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这是广州市第一家非遗行业公益性组织。随后,广州玉雕协会、青年非遗传承人协会、龙狮协会等行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总吸纳非遗企业近200家,将民间组织力量的点点雨露汇集成了一弯溪流,为荔湾非遗引入活力之泉。两年后又率先成立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形成非遗管理专业干部队伍,推动非遗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前、做标杆。
非遗传承,拼到最后就是拼大师拼人才。2023年,荔湾区共有13名传承人入选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稳列全市第一;新增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达到97名。2024年初,又有2位代表性传承人成功入选。因有“大师”“工匠”加持,2024年新增区级非遗项目26个,区内各非遗项目达到86项,涵盖吃、穿、养生、装饰、婚礼等多个角度,粤剧、“三雕一彩一绣”、西关礼饼、西关水菱角、西关正骨、西关打铜、西村窑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非遗拳头项目。
市场运作是非遗最好的传承,2020年荔湾区就率先在永庆坊开辟首条非遗街区,以文创产品研发销售和体验研学为抓手,依托庞大的游客群体,在展示、宣传、品控、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成为广州集中展示非遗的窗口。2023年广州市首个生产性非遗集聚区在荔湾南片珠江钢琴创梦园建成,两批次引入大师工作室共27家,打造集生产、展示、销售、研发、体验、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集聚发展平台,以“前店后场”的格局串联非遗产业链条,率先抢占非遗市场制高点。去年,荔湾非遗数字平台正式上线。
目前,荔湾正聚焦“非遗走向民间、走向线上、走向元宇宙”这个时代发展大趋势,使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可以想见,借助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运行的东风,荔湾非遗将再次扬帆启航,在拓展国内外非遗经济市场上开辟新赛道、做活大市场。
荔湾北片旧称西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深厚。绣花功夫微改造,决不是为老旧建筑穿靴戴帽,必须在传承弘扬西关文化上孜孜以求。
荔湾以提升住用品质、建好人文社区为导向,以居民广泛参与和最大获得为抓手,按照“一片区一策、一街区一特色”的原则,聚力打造百步一换景、处处有洞天的城市新面貌。
在有着900年以上历史的泮塘村,新都里仁威新街及中山八路内街的围墙上,地域特色浓郁的龙舟、醒狮、仁威庙等元素上墙,精美的彩绘向路人述说着泮塘的古韵。地砖、拦网、路灯箱、门窗……处处可见一种鱼鳞状花纹,这种花纹叫“泮纹”,是独属于泮塘的文化标识。
在繁华都市与岭南风韵兼具的金花街,微改造以“寻旧脉、添活力、暖金花”为设计主题,以片区内独特的青石板街巷为切入点,把金花街区文化标识、城市肌理演变、书香文化等内容融入空间主题打造中,凸显区域特色。
在西村街道增埗片区,增埗、协和、环市西苑小区所在地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西村是近现代广州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这些片区居住着不少老厂职工,他们有着相熟相亲、互帮互助的传统。微改造项目以“再现书香社区,重塑温情大院”为设计主题,在空间上通过“一径一环”,打造温情社区;通过建筑改造、景观设计、场景营造等方式,展现西村的增埗历史背景和文化、工业文化以及书香文化。
2025年前,荔湾秉持“老旧小区全方面覆盖、项目落地全面统筹、改造效果全方面提升”思路,持续创新创造,立足北片独特历史风貌和街巷肌理,对剩余老旧小区进行微改造,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高品质生活空间,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特朗普重磅发声,事关4月2日关税协议!加拿大总理:特朗普没有对关税威胁作出让步;这国总统坚决反对......
特朗普在前往佛罗里达的“空军一号”上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被问到是不是愿意与英国等国家讨论达成降低对美关税协议的问题时表示,“如果我们能从这一笔交易中得到一些东西,这是有可能的——但你知道,我们已被利用了40年,甚至更久。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了。但是,是的,我当然愿意接受。”
缅甸近80万人处于最剧烈强震区 专家:断裂带长1200公里,从北到南呈直线级地震,由于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缅甸是地震多发国。缅甸近80万人处于最剧烈的强震区。
在一个宁静的小城,有一位名叫李先生的中年男子,他的母亲是一位退休教师,有着几十年的喝茶习惯。每天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时,李妈妈便会开始她的仪式——泡上一壶清香四溢的绿茶。
17岁少女月经迟迟没来,就医检查后吓懵:自己竟是男儿身!因决定继续做女性 便进行双侧隐睾切除术(福建卫生报)
刀郎宣传牌上写满粉丝名字,有刀迷默默拿出酒精擦掉“刀郎”头上的字(原创采访)
中国留学生回忆地震逃生:绝望爬30层楼,给家中留遗言 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发生7.7级地震。由于地震波及四周的国家,身处泰国曼谷的中国留学生张同学向澎湃新闻讲述了自己的逃生经历,他称下楼过程中一度非常绝望。
中国速度!中国救援队已抵达缅甸,并携带了20余吨应急救援物资,计划乘车赶赴受灾严重的曼德勒省,愿平安!
来源:【深圳侨报】记者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获悉,汪苏泷2025巡回演唱会“十万伏特2.0”——深圳站演出正式获批,将于7月25日至27日在深圳大运中心体育场连续举办三场,为乐迷们送上精彩音乐盛宴。汪苏泷是华语乐坛实力创作歌手,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出众的创作才华圈粉无数。
3 月 20 日,长江和记发布的财报中,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表述,成为李嘉诚团队最核心的 “自证”论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 年长和总营收 4766.82 亿港元,港口业务收入 452.82 亿港元,虽同比增长 11%,但在零售、财务投资等板块面前,确实显得 “微不足道”。
清晨8点多,在当地出差的中国商人梁明给《凤凰周刊》发来信息:“今天,我已经报名,准备加入到现场救援中。”
炒南瓜籽的蛋白质含量高达 36%,在常见坚果中位列第一名,是葵花子的近 1.6 倍。有文献提到,南瓜籽蛋白质在人体中的吸收率还不错,为 88%~97%,闲暇时嗑 1 小把就能帮我们补充近 4 克蛋白质。